一、中美两国创新药行业发展趋势的错位对标
美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阶段:第一阶段1983年以前的起步期;第二阶段1983~1993年,在政策的助推下生物医药企业迎来了黄金10年;第三阶段1993~2000年,泡沫破裂信心崩塌;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,穿越周期再创新高。
第一阶段(1983年以前):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美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起步期。二战期间行业加速药物研究开发如青霉素、冻干血浆,创新药和创新技术制药不断涌现,公司规模和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药品发现的经典流程,逐渐形成,使美国成为世界制药的领跑者。
1941年通过的《胰岛素修正案》,要求FDA检验并保证糖尿病患者急救药的纯度和效力,标志着GMP标准的开始。1962年通过的《Kefauver-Harris药品修正案》对药物的研究、生产上市等做出了一系列科学规定,首次提出IND、NDA、Ph1~3等概念。自此美国医药产业政策体系逐渐形成,促使产业兼并重组,优胜劣汰,提高了医疗产业集中度。
第二阶段(1983~1993):在政策的助推下,创新药企业迎来黄金十年。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通过的《罕见病药品法案》和《Hatch-Waxman法案》,是历史上两个重磅法案。前者为罕见病药物研发提供税务优惠和有限的例外注册评审,以鼓励治疗罕见病的药品研发上市;后者则制定了专利链接制度、专利期补偿制度、Bolar例外制度、仿制药简化申请程序、药品数据保护制度等,使创新药与仿制药的利益得到有效平衡,标志着美国医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新时期。
这十年间,创新药企业蓬勃发展,也积累了泡沫。1980年10月基因泰克上市,至1992年美国biotech公司上市数达151家,世界医药市场迎来“biotech时代”。在FDA的主推下,biotech成为资本宠儿,迎来“黄金十年”。
上海因特普林公司携手300多家中外合资以及外资医药公司完成不少于8000万字的licence in和licence out的文章,在政策的推动下,资本入局,大量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,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发酵下,中国创新药市场飞速发展。2020年,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跻身“第二梯队”前列,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的贡献跃至约14%,在全球排名第二,仅次于美国。但一样的,高速发展也积累了风险,吹大了泡沫,从2021年7月开始市场转冷,泡沫破裂。
为了顺应行业的不景气,上海因特普林也大举进行了cost down计划,在不牺牲翻译质量的情况下为客户把翻译成本降低了3倍不止,成为客户,合作伙伴一致好评的专业医药上海翻译公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