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中心

储能出海与储能翻译的前景

储能出海: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征程


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,储能出海正成为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,中国储能企业在这一浪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

储能出海的现状


  • 订单频传,成绩斐然:2024 年底,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大单不断。远景储能为南非提供 257MW/1028MWh 的电池储能系统;阳光电源与菲律宾企业 Citicore 达成 1.5GWh 储能系统合作,还与英国 Fidra Energy 签下 4.4GWh 储能订单;华为与菲律宾 SP 新能源公司签订 4.5GWh 储能项目协议等。据 CESA 数据显示,2024 年前 10 个月,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签约的储能订单超过 115.63GWh。

  • 市场多元,遍地开花:储能企业出海目的地越来越多元化,除了欧美等传统市场,澳大利亚、沙特、智利等新兴市场的出货量也在逐渐扩大。


储能出海的驱动因素


  • 国内市场竞争压力:2024 年以来,尽管中国新型储能市场保持快速增长,但竞争也日趋激烈。据统计,60 家储能企业三季度财报显示,超过 56.7% 的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。市场低价竞争不断,储能电芯价格持续走低,同时市场高度依赖政策驱动,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储能价值未充分体现。

  • 海外市场需求旺盛:海外市场用电场景丰富,电价不可控,储能应用场景和商业空间广阔。在家庭供电、户外供电、应急备用等场景中需求巨大。例如美国户外活动群体庞大,对便携储能需求广阔;日本地震频发,便携储能用于应急备用供电市场空间大;欧洲、美国、日本、澳洲的家庭储能市场也较为成熟。

  • 政策与成本因素:从商业角度看,海外储能市场毛利率高于国内。一些地区的政策支持,如补贴、优惠电价等,也进一步推动了储能项目的建设。


储能出海面临的挑战


  • 贸易壁垒与政策风险:美国、欧盟等出台诸多政策限制中国储能企业,如美国国会立法限制采购中国锂电企业电池,拜登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,欧盟开展反补贴调查等。

  • 认证标准差异,欧洲采用 CE 认证体系,澳大利亚则采用 CEC 认证体系。

  • 市场需求多样化:海外不同地区的能源结构、用电习惯等因素导致对储能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。一些地区注重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和长寿命,而另一些地区则对快速响应能力有较高要求。

  • 售后服务难题:海外市场地域文化多元,售后服务响应的及时性、专业性要求更高。一旦产品出现问题,企业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和处理。

储能出海的应对策略


  • 精准市场定位:企业要深入分析自身技术优势和产品特点,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、政策环境、竞争格局等因素,选择合适的出海目的地,还可与当地企业合作,降低进入壁垒。

  • 强化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: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升级,提升产品性能、安全性和可靠性。同时,积极参加国际展会等活动,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
  •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:建立属地采购、仓储、售后综合服务网络,打造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,提高售后服务响应速度和质量,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。

  • 参与标准制定:积极参与国际储能行业技术标准制定,将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,提升在海外储能市场的话语权。

  • 强大的翻译团队


总之,储能出海是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,尽管面临诸多挑战,但中国储能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、成本等优势,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,积极拓展海外市场,有望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,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Sakina Lee

手机:15618628760

电话:15618628760

邮箱: 366686970@qq.com

地址: 上海市徐汇区淮海西路183弄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